成都第一个邮局是在一九〇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建立的。
在建立邮局之前,成都地区的邮政通信主要是靠驿站和民信局。驿站主要是传递官署文书,民信局则担负传递民间私人信件。当时,四川的驿站传递以成都为中心,分东南西北四路:东路自龙泉驿至巫山县,隆昌至赤水河(贵州属),南路自黄水河(双流属)至越巂卫(越西县),西路自郫筒驿(郫县属)至姚关驿(汶川属),北路自锦官驿(成都属)至神宣驿(广元属)共设马驿六十四处。
四川最初开设民信局较有查考的是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清道光年间),成都、重庆、万县等重要城市都有设置,而以重庆为总口;有独资经营的,也有合资经营的。规模大者十人,小者二、三人。当时重庆有十六家民信局,除三家总局设在汉口外,其余总局都在重庆。这些民信局有的在成都设有分局。成都还办有兴昌和民信局,收寄重庆、沪州、新都、汉州(广汉)、德阳、金堂、彰明、孝泉(德阳属)、罗江、郫县、什邡及贵州等地的信件。
▲麻乡约民信局(重庆东溪)
民信局在当时的民时有较高的声誉,如当时驰名西南的“麻乡约民信局”,机构遍及各地,总局设在重庆,在成都、嘉定(乐山)、泸州、贵阳、昆明、打箭炉(康定)等处均设有分局。从成都到外地,均视其路线的远近,行程的难易,规定了信资、日程、寄递方法和每月寄递次数。为了和同行竞争,揽收业务,还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如晚上商号、票号、盐号结帐后,派人登门收揽邮件和汇款;先记帐,后总付邮资;一次有多数信件交寄,可面议折扣;不拘信件多少议定每季总付邮资若干,包干投递;商号、票号、盐号的职工交寄信件包裹免费优待,等等,深受群众欢迎。
成都第一个邮局是在一八九六年(光绪二十二年)满清王朝决定成立“大清邮政”之后诞生的。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他们在使馆内设置专人办理信递,继而在各通商口岸设立机构,邮政大权,实际落入外国人之手。一九〇一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英国人纽满奉“大清邮政”邮务总办赫德(英国人)之命建立成都邮局,在现署袜北一街一小间房屋里营业。其机构人员极为简单,仅有华籍职工杨少荃等在邮局门口鸣锣宣传业务。当时成都的人对邮政还不大了解,不甚信任,所以交邮局寄递的信件和包裹都不多;她们仍然相信“麻乡约”,愿意把信函和物品交它寄递。直到一九〇九年,成都邮政初具规模,并陆续增办了汇兑、保价信函及代收货价等业务,邮局在群众中的信誉才逐渐提高。
▲清末邮差
随着邮政业务的日益发展,一九一〇年成都邮政分局扩大改组为总局,后又改称四川邮务管理局,统管四川全省邮政业务。当时全年收寄普通、挂号、快递、邮件的总数达二千四百一十七万零四千三百件,包裹总件数达三十五万九千四百件,总重量达二百三十九万九千七百公斤,开发汇票总金额达四百一十七万三千七百二十三元,兑付汇票总金额达三百六十九万零五百零九元之巨;同时,邮政局、所、信柜、邮站、邮路等亦大量增加。一九二二年,四川邮政管理局已增加到一百八十处,邮政代办所已增加至七百二十二处,城市信柜已增加至一百二十七处,村镇信柜已增加至二百六十四处,村镇邮站已增加到七十六处,各线邮路已扩展到六万六千三百三十一里。鉴于四川邮区幅员辽阔,为便于加强管理,四川邮政于一九二三年划分为东川、西川两个邮区,设东川邮政管理局于重庆,设西川邮政管理局于成都。西川邮政管理局既要管理成都本地的业务,又要管理邮区内其它各地的业务。当时,成都市内设有支局十二处,还在适当的地点设立城市信柜和邮政代办所,群众用邮是比较方便的。
从一九〇一年成都设立邮局到一九四九年底成都解放的四十多年间,成都地区邮政的领导权,大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按照时间顺序,先后担任邮务长或局长的有二十一人,其中有外国人十六人,中国人五人。他们是:英国人纽满、李齐、甘博斐、马道尔,印度人杜建、英国人塔立德、师密司、罗思,意大利人阿杜能,英国人司达柏、法国人儒福立(会计长兼代邮务长)、意大利人齐尔利,英国人克定,意大利人克法理罗,中国人马文志、郑义琛、黄家德、肖静轩、任永清(财务帮办兼代管理局长)等。
▲民国成立后,正式邮票未及时印制,临时将雕刻版无水印蟠龙邮票直行加盖“中华民国”字样,以供应用。邮戳为“杭州”。
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完全由中国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邮电事业才得到蓬勃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来源:成都方志”。
图片来源:网络
图文编辑:汪洋
图文校对:南波万
技术支持:毛声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