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四川记者获悉,为加强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分级分类指导和动态管理,推动示范基地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年发展质量评价工作。据悉,工信部的评价标准主要围绕在产业实力、质量效益、创新驱动、绿色集约安全、融合发展、发展环境等方面评价,结果以一星~五星体现,星级越高表示发展质量越好。从结果来看,示范基地整体处于四星水平。
日前工信部通报了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共有家基地获评四星级和五星级,其中,五星基地28家,占比6.7%;四星基地家,占比58%。
什么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指现有产业园区(集聚集群区)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改造提升,经省级示范基地培育创建,形成的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水平和规模效益居行业领先地位,在协同创新、集群集约、智能融合、绿色安全等方面具有示范作用,走在全国前列的产业集聚集群区。
基地培育主要产业领域包括: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军民融合,以及新兴的产业领域,重点包括:工业设计、研发服务、工业物流等服务型制造领域,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安全产业、应急产业等节能环保安全领域,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围绕“互联网+”涌现的新产业、新业态等。
四川上榜15家,5家在成都
科创四川记者梳理榜单可知,江苏共有22家基地上榜,包括3家五星级基地和19家四星级基地,为上榜基地数量最多的省份。此外,四川、山东、湖北、湖南四个省份均有15家基地上榜,为上榜数量第二多的省份。直辖市方面,上榜数量最多的城市为上海,共有14家,其次为重庆,上榜9家,北京和天津各上榜8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汽车产业、装备制造(航空动力与轨道交通)、无机非金属材料(绿色建材)、电子智能、高技术转化应用等领域,四川基地均榜上有名。
其中,成都5基地上榜,分别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堂、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新都工业园、成都青白江经济开发区;绵阳2基地上榜,分别为四川绵阳科技城、四川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宾2基地上榜,分别为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宜宾;泸州2基地上榜,分别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此外,四川其余上榜的基地为,德阳广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攀枝花、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乐山沙湾区。
截至年7月,四川省已有23个产业园区(地区)成功创建,总数仅次于江苏、山东、浙江,与上海、河北、广东并列第四,处于中西部地区之首。已累计遴选确定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71个、特色产业基地57个。初步形成了覆盖“5+1”现代产业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示范基地居于首位的高新区成绩亮眼。尤其在培育高科技企业方面更是领先于成都其他区。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企业数达58家,其中科创板10家,居于成都各区首位。
同时,高新区目前已聚集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家,各类人才创办科技企业超5万家,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5家。据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中显示,成都高新区在以国家级开发区为样本的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中位列第7位,较年度排名上升1位。
示范基地已成为工业发展排头兵
科创四川记者获悉,工信部已经分十批创建了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覆盖了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主要行业门类32个细分领域,成为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工信部数据显示,示范基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三成,进出口额占全国外贸进出口额比重超过三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占全国比重近45%,四分之一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三分之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自示范基地。经过多年发展,示范基地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协同创新的“先锋队”、数字化转型的“试验田”,是我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五星基地作为示范基地的先进代表,平均销售收入约亿元,平均利润率为8.4%,平均研发强度4.8%,普遍形成了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然而,从目前来看,综合实力位于前列28家五星基地中有21家集中在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东部地区,7家集中在安徽、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东北部和西部地区有所空缺。因此,需要根据地方产业优势,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提质增效。
工信部也表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任务为加强对示范基地工作的指导,支持示范基地在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一流企业培育、质量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示范基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型工业化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