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下,成都按下了两个键

作者:子非鱼

01

年即将拉开序幕,对于成都来说,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发布后,开始全面发力融入国家大战略的重要一年。

成都如何发力?

近日成都市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方向,创新和低碳。

会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等多个决定,并讨论了《年全市经济工作要点》。

这意味着,成都市未来的发展,将瞄准“双碳”目标,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如会议强调的,经济基础要牢,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同时,在《年全市经济工作要点》中,成都市明确提出了,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夯基垒台。

目前,成都的GDP已经位居全国第七,年年底有望迈入2万亿俱乐部。另外,在国家统计局今年公布的超大城市名单中,成都已经与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天津并列,成为7个城区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

作为超大城市的成都,未来要做的,是要科学地、绿色地推动经济发展,与重庆一起完成中央赋予的推动成渝地区发展的重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这意味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跟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一起,纳入了国家战略。

成都未来该如何融入国家大战略,也即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并且如何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这两点是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探讨的两个重点。

02

融入国家大战略,也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是此次会议的重点之一。本号梳理了一遍此次会议的通稿,其中“成渝”一词,出现了10次。

此次会议上强调,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建设,全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夯基垒台,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牵引,切实增强成都战略位势、发展能级和极核功能。

这句话解释起来就是,成都在融入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战略方面,未来要做两件事:

第一,加强与重庆深入合作。

第二,另一方面继续做强做大成都的能级和极核功能。

在与重庆加强合作方面,目前成都和重庆双城,交通与产业方面已经进入深化阶段。

交通方面,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成渝间平均发车间隔10分钟,最小发车间隔5分钟,高铁和动车日均开行达对,日均往来客流约6万人次。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批复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年,成渝

双圈

的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打造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轨道交通一万公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之间,以及这两个核心城市与圈内其他城市之间,将会形成1小时通达,重庆、成都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目前,成渝之间的第二条高铁成渝中线高速铁路已经启动。

另外,根据近日四川省和重庆市联合发布的《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提出10个方面47项具体任务,再次明确提出,要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共同打造航空门户枢纽、完善内联外畅的公路体系、推动长江上游航运枢纽建设、构建安全高效能源保障体系、加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也就是说,成渝地区要从内至外,合力打造水、陆、空、信息四位一体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在产业方面,今年成都与重庆开展了一系列交流合作。

不久前,成都市领导班子奔赴重庆考察,并签署了《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战略合作协议》以及5个关于产业合作的子协议。

另外,在近日《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也再次重申,要加快提升先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合力打造数字产业新高地、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共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优化提升重大产业平台体系。

在此之前,川渝电子信息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和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已经建立,实现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无缝对接。

川渝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开始实现互配互供,力争到年两省市汽车产量、行业产值分别突破万辆和亿元,共建高水平汽车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打造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

12月1日,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天府信用通正式上线川渝金融信用信息综合服务专区,覆盖川渝万户企业,实现川渝两地企业信用信息“一站式”归集,还接入了川渝辖内银行机构全部信贷网点,实现两地金融监管、银行机构和企业公众互联互通。

目前,成都与重庆之间,正在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川渝一盘棋”思维,在交通、产业、科技、环保、民生、文化、创新、人才等所有生产要素方面,进入深度协作。

另外,最近央行等部门联合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西部金融中心落子成渝,到年要初步建成。

这意味着未来五年,成都与重庆在金融方面,还会有更加深入的交流。

根据近日发布的第13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CFCI)”显示,目前成都和重庆均位居全国前十。成渝地区的金融实力和它的经济实力一样,也已是中国第四极。

在西部金融中心各种红利加持下,成都和重庆的金融实力,会变得更加厚实。

在科创、文化、消费、公共服务等方面,在近日发布的《联合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到:

科创方面: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并合力提升提升协同创新能力等。

文化方面: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

消费方面: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共同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

公共服务方面: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共建高水平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安全保障等。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成渝地区未来要通过交通、产业、文化、消费、公共服务等各方面的合作,来打破行政壁垒,做到真正融合,真正同城化。

如此,会进一步提升川渝两地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昨天,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成都又获得了第一,这是成都连续13年蝉联这个头衔。

在推动成都能级与极核发展方面,此次会议两次提到了成都都市圈。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于今年11月份批复,是今年全国第三个也是西部第一个被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

成都都市圈涵盖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年常住人口约万。

未来,圈内城市通过市域铁路S3线、S11线、S5线、S13线、S2线、S7线以及成都至金堂线(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及新建项目)完成要素流动。

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到,要推动成都、德阳共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加快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眉山片区融合发展,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促进成都空港新城与资阳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打造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在组团发展的时代里,成都都市圈将通过合作、交流与推动要素互通等方式,共同迈进,提升都市圈的能量场,也提升成都的能级,让成都具备更强的带动能力。

03

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在此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两个关键词:

创新和低碳。创新被提及了19次,低碳被提及了20次。

其中低碳是纲领,创新是基础,也即创新是为低碳服务。这是成都年以及今后要按下的两个“键”。

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对世界承诺,年实现碳达峰,年实现碳中和。年,这个承诺已经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换句话说,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是必须要完成的目标。

从现实角度来看,“双碳”目标,既是全球各国与各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必然,因为人类只有

走可

持续发展,才能长久。

城市是国家发展目标的践行者,作为超大城市的成都,在此次会议上已经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明确表示,到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年下降10%以上。

如何实现?通过创新和低碳来践行。

成都市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所谓“产业建圈强链”,就是要打造一条融合人才、技术、产业等生产要素的闭环链条。

以这条强链,来提升创新能力和打造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最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创新与低碳,又会反过来推动加快产业建圈强链的打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个良性循环的关系,在公园城市示范区和智慧蓉城等概念中,也得到彻底的诠释。

此次会议中,成都市提出,要加快推进智慧蓉城建设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这两者的推动需要建立在创新与低碳基础之上,同时这两者又是创新和低碳的外在体现,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换句话说,创新和低碳,既是成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也成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相辅相成。

创新方面。成都现在和未来,一方面加大力度吸引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创新产业链条,两者同样也是互相促进。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也提到,要大力吸引创新人才,营造创新环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吸引新落户高知识高技能青年人才超过57万人,入选国家、省、市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人、顶尖团队个。

凭借着这个吸引力,成都市已经连续第三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动产业创新上,成都成立了天府永兴实验室,不久前已经在天府新区正式揭牌成立。这个承载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以“碳中和+”为核心,推动绿色产业聚集发展和示范扩散,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这个实验室将是成都低碳产业创新核心技术孵化中心。

另外,西部最强大脑成都超算中心已在年9月投运,成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超算中心,主机性能排名进入全球前十。应用领域涵盖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方面,也将为成都的低碳产业创新助力。

低碳方面。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在于能源、空间、交通和产业,这几个方面实现了节能减排,才能成为低碳城市。

能源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研究提出了“化石能源—清洁电力+天然气—清洁电力+氢”进程和“梯次有序、协同达峰”原则,谋划重点领域碳达峰时序路径。

目前,成都市已经取得的成就是,燃煤锅炉基本实现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44.2%;累计建成加氢站2座、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辆,氢能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亿元。

空间上,成都提出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转型,空间治理更加注重全域统筹、差异管控、精细集约,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同时,推行绿色低碳的建设模式,加强绿色建筑全链条管理,出台成都市绿色建筑促进条例。要实施城市精明增长战略,推动公园城市内涵式发展。

交通上,将通过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等措施构筑绿色出行体系,打造智慧蓉城,到年实现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

根据成都市地铁远期规划,地铁远期规划里程将达到公里。这一里程将是现在的3.2倍。届时成都的地铁里程将超越京沪,仅次于广州,位居全国第二位。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各城市地铁规划

此外,成都将推动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相关税费、路权、停车、充电、差别化收费等配套政策,优化充换电及加氢基础设施布局,力争到年成都全市新能源车辆保有量达到80万辆。

地铁公交化与汽车新能源化,将为成都市民的绿色出行提供基础。

产业上,成都正在加强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形成完善的低碳经济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城市建设夯实产业支撑。

目前,成都以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和新经济为基础,划定的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五大现代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至65.7%;新经济企业累计达45.8万户。

按下“创新”与“低碳”两个键的成都,未来将在产业上建成一个低碳生态圈,绿色发展将成为成都市的独特优势和永续动能,成为成都市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其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tangxzx.com/jtxtq/11956.html


当前时间: